《美的历程》

《美的历程》一书以时间顺序梳理了中国从远古到明清时期的艺术表现形式和特点,展示了中国艺术随社会发展的演变历程。本文是将自己有感触的点摘录拼凑而得。

龙飞凤舞

远古图腾、巫术礼仪、原始歌舞。其中蕴含了原始人类的意识形态活动,可能涉及命运兴衰、英雄崇拜、祖先崇拜。这区别于工具制作和劳动过程,是艺术的最初形态。

正是因为有观念、想象的成份,才会产生审美感受;美的形式也可以称为“有意味的形式”。

图腾

  • 神话传说中记载,女娲、伏羲、共工、盘古等都是人首蛇身,这是这些远古氏族以蛇作为图腾的标志。
  • 中国民族象征的“龙”的形象,是蛇加上各种动物而形成的。它以蛇为主体,接受了兽类的四脚,马的毛、鬣的尾,鹿的角,狗的爪,鱼的鳞和须。
  • 凤鸟则是中国东方集团的另一图腾符号,最后以西(炎黄集团)胜东(夷人集团)而告终。也许龙被添上翅膀也是这个缘故。

巫术礼仪与原始歌舞到后世分别分化为礼——政刑典章、乐——文学艺术。

青铜饕餮

青铜器上狰狞的形象是本部落的保护神力,是对其他部落的威惧恐吓,这也反映了踏入文明之前的野蛮年代的特点。同时,这种毫不掩饰的神秘狰狞,也保持着某种真实的稚气,展现出了不可复现的童年气派。

这是成熟期(殷商后期至周成康昭穆之世)青铜艺术的特点,这段时期的作品是青铜艺术美的标本。随着文明的发展,非理性的威吓无法统治人心,饕餮逐步降低至附庸地位,青铜器开始追求轻灵奇巧,表现为高度工艺技巧水平的艺术作品。

然这种炫人心目与之前的狞厉之美相比,力量之厚薄、气魄之大小、内容之深浅、审美价值之高下,则判然有别。人们更愿意欣赏那狞厉神秘的青铜饕餮的崇高美,毕竟他们才是那个“如火烈烈”的社会时代精神的美的体现。它们才是青铜艺术的真正典范。

先秦理性之孔子

孔学成为中国文化的代名词,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他用理性主义精神重新解释古代原始文化,将原来外在的强制性规范改变为主动性的内在欲求;把礼乐服务和服从于神,变为服务和服从于人;将人的情感、观念、仪式引导和消融在以亲子血缘为基础的世间关系和现实生活中,使情感不导向异化了的神学大厦和偶像符号,而将其抒发和满足在日常心理、伦理的社会人生中。这也是中国艺术和审美的重要特征。中国更重视情、理的结合,是社会性、伦理性的心理感受和满足,而不是禁欲性的官能压抑,也不是理知性的认识愉快,更不是具有神秘性的情感迷狂(柏拉图)或心灵净化(亚里士多德)。

汉代艺术

气势:运动、力量、速度;古拙:没有细节、没有修饰、没有个性表达。

文的自觉

在汉代,文学实际只是宫廷玩物。那些煌煌大赋不过是歌功颂德、点缀升平,这到魏晋时期有所改变。

鲁迅说:“曹丕的一个时代可说是文学的自觉时代,或如近代所说是为艺术而艺术的一派。”

曹丕做了皇帝后仍然感到“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无穷。”门阀大族沿袭着富贵荣华,什么都不缺后,认为真正有价值能传之久远以至不朽的,只有由文学表达出来的它们的个人思想、情感、精神、品格。从而刻意作文,“为了艺术而艺术”,认为诗文具有自身的价值意义,不只是功利附庸和政治工具。是以自魏晋到南朝,讲求文词的华美,文体的划分,文笔的区别,文思的过程,文作的评议,文理的探求,以及文集的汇篆,都是前所未有的现象。

盛唐之音

李唐时期门阀势力没落,百姓可以通过科举考试为官议政、通过参军建功立业,社会展现出一番欣欣向荣、积极进取的景象。

边塞军功。“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初唐盛唐的诗人们很少没有亲历过大漠苦寒、刀兵弓马的生涯,直到玄宗时期的李白,依然是“十五好剑术,遍干诸侯。三十成文章,历抵卿相。”

这段时期的唐诗中,即使表达伤感之情,整体上也会展现向上的基调,亦或豪迈爽朗、一往无前,亦或清新活泼、生趣盎然。

唐诗宋词的区别不在于朝代。“唐诗多以丰神情韵擅长,宋词多以筋骨思理见胜”;“一生之中,少年才气发扬,遂为唐体,晚节思虑深沉,乃染宋调。”

唐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中晚唐、宋 世事茫茫难自料,春愁黯黯独成眠。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杜诗颜字韩文

如果说,以李白、张旭等人为代表的“盛唐”,是对旧的传统规范和美学标准的冲决和突破,其艺术特征是内容溢出形式,不受形式的束缚拘限,是一种还没有确定形式、无可仿效的天才抒发;那么,以杜甫、颜真卿等人为代表的“盛唐”,则恰恰是对新的社会规范、美学标准的确定和建立,其艺术特征是讲求形式,要求形式与内容的严格结合和统一,以树立可供学习和仿效的格式和范本。如果说,前者更突出反映新兴知识分子的“破旧”,那么,后者突出的则是他们为其阶级的“立新”。

杜甫的诗、颜真卿的字、韩愈的文章,几乎为千年的后期封建社会文艺趣味奠定了标准,树立了楷模,形成了正统。他们对后代社会和艺术的密切关系和影响,比李白、张旭远为巨大。从此以后,学杜几乎成为诗人门的必经之途。锻字炼句、刻意求工,在每一句每一字上反复推敲,下足功夫,以寻觅和创造美的意境。“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一联如称意,万事总忘忧”。

李白天才之美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杜甫规范之美 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

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 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 野哭千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 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

诗词之境

对比历史时期的艺术,战国秦汉表现的是人对世界的铺陈和征服;魏晋六朝突出的是人的风神和思辨;盛唐表现的是人的意气和功业;晚唐呈现的是人的心境和意绪。这是社会时代的变异发展所使然。

相比于盛唐,晚唐的时代精神,从马上转移到了闺房,从世间转移到了心境。与唐诗相对应的,是纤细柔媚的花间体和北宋词。

词境与诗境不同。词境更加尖新细窄,不及诗境阔大浑厚。

所谓词境,也就是通过长短不齐的句型,更为具体、更为细致、更为集中地刻画抒写出某种心情意绪。诗常一句一意或一境。整首含义阔大,形象众多;词则常一首(或一阕)才一意或一境,形象细腻,含义微妙。

词境 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酒未到、先成泪。残灯明灭枕头欹。谙尽孤眠滋味。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市民文艺

明清时期,小说戏曲,描绘世俗人情。 从艺术形式的美感到生活内容的欣赏,从高雅的趣味到世俗的真实(项脊轩志)。即使从文词的文学水平和成就看,似乎并无可取,然而,其实际的艺术效果却相当可观。

艺术效果 说国贼怀奸从佞,遣愚夫等辈生嗔; 说忠臣负屈衔冤,铁心肠也须下泪。 讲鬼怪,令羽士心寒胆战;论闺怨,遣佳人绿惨红愁。 说人头厮挺,令羽士快心;言两阵对圆,使雄夫壮志。

结语

文学艺术作品中蕴藏着古人的智慧,它们的美感令人叹为观止,可惜现在只能领悟寥寥。这本书将中国历史美的框架描摹了出来,作为初学者,相信以这个框架为基础,再去看古代文学艺术会有不同的体会,希望日后再读此书有更深入的理解。